火球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火球读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80章 谋圣张良

第280章 谋圣张良

第280章 谋圣张良 (第1/2页)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王侯将相都已随着一朵朵激起的浪花而投入汪洋恣意的大海中。
  
  历史的长廊永远地雕刻下了一次又一次的风起云涌,厚厚的一堆二十四史宣告了历史的沉重和庄严。
  
  然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可谓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波澜壮阔。
  
  他不是帝王,却可以称之为帝王之师,这个人就是张良。
  
  历史镌刻下诸葛孔明惊人的才智,也记载了张良所创下的一个个军事神话。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略家,是西汉开国功臣。
  
  刘邦赞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又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谋略,被后世誉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四圣之一。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做过韩国的国相。”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都迁咸阳,并制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
  
  “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规划中,首先就选择了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灭韩。”
  
  “秦军很快攻破韩都阳翟,俘虏韩王安。”
  
  “韩国的贵族,也被限令一月之内迁往咸阳近郊,不服从者,将被诛九族。”
  
  “张良的年轻时代,家破国亡,以致让他沦为没落的贵族遗少。”
  
  “韩国为秦所灭,作为韩国贵族,承蒙韩君之恩的世家子弟,面对国仇家恨必然会激起张良的满腔愤怒。”
  
  “此时的张良满身锋芒,一心想为国报仇。”
  
  “张良遣散家仆,没有为弟弟下葬,聚敛所有的家财寻访力士,只为刺秦复仇。”
  
  “张良在淮阳学礼时见到了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
  
  “张良事先得知消息,寻找埋伏地点,最终选择了博浪沙。”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会导致秦始皇的车队速度降低。”
  
  “其四周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
  
  “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因此张良众人拟定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所拉,混淆刺客。”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便提前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
  
  “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于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
  
  “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天下搜寻的追捕。”
  
  “被通缉期间,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故意将鞋甩到桥下,要求张良捡起。”
  
  “张良念其年老只得遵从,老人得寸进尺让其为他穿上,张良又照办了。”
  
  “老人笑着离去,而张良随着老人的身影一再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表示孺子可教,约定五天后清晨相会。”
  
  “五天后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但老人早已经到了,老人发怒再约五日后相见。”
  
  “五日后鸡鸣,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拂袖离去。”
  
  “这次,张良不到半夜便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拿出一部书《太公兵法》,交给张良。”
  
  “读了这部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说完便走了,张良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潜藏在下邳时,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十年而有成。”
  
  “同时张良又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成为当地的游侠行侠仗义。”
  
  “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这也是后来鸿门宴上项伯与张良交好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张良也趁机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
  
  “这时,刘邦正带着几千人开辟领地,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阵营。”
  
  “这期间,张良常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经常采纳张良的主张。”
  
  嬴政:谋圣张良,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还没有找到吗?
  
  他不禁把目光放在李斯的身上,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在很早之前知道张良是推翻大秦帝国的大反贼之一时,他就已经下令全国范围内捉拿张良此人。
  
  李斯:陛下,此人隐藏极深,还没有消息。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陛下怪罪他办事不力。
  
  可他也没有办法,一个人要是躲在深山老林,想要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看到陛下没有不悦的表情,他这才放下心来,稍微松了一口气。
  
  嬴政闻言,面无表情,倒是没有太过在意。
  
  现在的大秦帝国,已经被他牢牢掌握在手里。
  
  全国的反叛势力早已经被他清除,再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他。
  
  虽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谋略智慧丝毫不在李斯之下,但想要颠覆现在的大秦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张良才智无双,他也丝毫不会担心。
  
  要是张良没有刺杀过他,他说不定还会招揽过来,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只是现在,确是不可能有这待遇了。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
  
  “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建议立韩王成为韩王。”
  
  “早在下邳之际,张良和项梁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项梁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
  
  “因而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
  
  “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
  
  “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
  
  “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这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峣关的秦军大败,退守到蓝田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
  
  “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秦王子婴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历时仅一年。”
  
  “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说,他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离不开张良的运筹帷幄。
  
  犹记得当初急着灭秦,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了他,这才没有让他酿成大错。
  
  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当时要是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
  
  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他就很危险了。
  
  还有在攻取峣关时,也是张良的妙计,才让他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
  
  那时秦军镇守峣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张良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认为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钱财就可以打动。
  
  张良还让他派先遣部队,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
  
  最后他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他联合进攻咸阳。
  
  他原本还很心动,也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
  
  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
  
  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还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
  
  于是,他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果然秦军大败。
  
  如此种种,要是没有张良为他出谋划策,他也不可能夺取天下。
  
  “公元前207年,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因刘邦先入咸阳非常恼火。”
  
  “范增因刘邦之前贪财好色,但是进入咸阳却一反常态,断定其有大志向劝谏项羽杀掉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同张良交好,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叫张良一起离开。”
  
  “张良因为仁义不肯离,转而告诉了刘邦。”
  
  “张良献计,请项伯向项羽转达刘邦的善意。”
  
  “后刘邦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建议第二天早晨刘邦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赔罪。”
  
  “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于鸿门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被项羽留下饮酒。”
  
  “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玦,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
  
  “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
  
  “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
  
  “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欣赏樊哙英武,赏肉赐酒。”
  
  “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
  
  “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
  
  “项羽一时竟被樊哙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坐下。”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
  
  “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张良解释刘邦恐惧项羽的责备,已经回到军营了。”
  
  “如此在项伯与张良的帮助下,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有惊无险。”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项羽:一时心慈手软,最终竟然酿成大错,后悔不该不听亚夫之言。
  
  要是在鸿门宴上,他听从亚夫的建议,趁机除掉刘邦,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威胁。
  
  一想到自己对刘邦这个敌人动了恻隐之心,以至于错失了鸿门宴上的大好时机,他就悔恨不已。
  
  每每回想起来,他就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当初亚夫认为刘邦是一个威胁,必须要除之而后快,以绝后患。
  
  但他认为刘邦敢来鸿门宴,就证明没有二心。
  
  再加上刘邦来了之后,剖肝沥胆的自辩。
  
  他想起和刘邦曾经一起同生共死的岁月,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
  
  可如今说再多也没有用,再后悔也晚了,一切都晚了,刘邦的优势远比他大得多。
  
  而且原先历史上刘邦成功打败了他,这让现在的他想要翻盘成功近乎不可能。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地区。”
  
  “刘邦赏给张良黄金百两,张良把这些全部转送给了项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