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零六 爪哇海战 上 (第2/2页)
实际上,大舰队有如此紧密阵型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训练,还在于有实力作为基础,大舰队之中包含了两种战列舰,两种主力舰,一种巡航舰和一种武装商船和两种盖伦船,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实际上还是有船型可以依据的,这与荷兰舰队那种杂七杂八的舰船相比,整洁多了。
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巴达维亚舰队也没有相同的两艘船!
合众国海军中,同一船型中,排水量差距不会超过一百吨,如果不考虑旗舰的话,排水量差别会在五十吨之内,而且,大舰队之中多数都是专业军舰,多数水手也都是专业的海军水手,与巴达维亚舰队那种商船水手为主,另抓壮丁加强的情况完全不同。
除了舰船质量和船员素质,速度与战术也是重要的原因,临近中午,又逐渐远离爪哇岛,风速略微有些降低,张开全帆装之后,大舰队速度在三点五节左右,刚刚走出低速区,这是最舒适的作战速度,也是船员们最适应的。当然,李明勋的战术也很重要,他要的就是战列线对射,不想转向、不想突击、不想接舷,既然不会变换阵型,那就不会留下机动空间了。
大舰队阵列密集带给荷兰人的可不只是震惊,还是作战的无可奈何,首先,号称拥有世界最多最娴熟水手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可没有玩过如此密集的阵型,更别提这支舰队中充塞了许多临时招募、抓捕甚至诱骗来的水手,实际上,在从巴达维亚出发前,登上这支舰队的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晕船,否则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人,毕竟不是本土,把所有欧洲人和欧洲后裔塞进船里也不够。
在三点三海里的战列线上,大舰队摆开了三十一艘船,而巴达维亚舰队呢,在调整之后,也只是摆开了十八艘,哈鲁斯再次命令舰船收拢,也只是让二十四艘船进入了这个火力对射区间,如此,巴达维亚舰队舰船数量优势发挥不出来,无论你有多少船,限于射击角度和射击距离,能加入对射的就那些船,船不如敌人多,炮不如敌人强,防御不如敌人坚固,那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而李明勋下达了下一个战术命令,则让哈鲁斯彻底绝望,甚至有了避战的想法,这个命令就是全帆全速前进。
一般来说,战列线对阵,战列舰只会升起少部分的船帆,特别是在‘绅士般决斗’的对轰阶段,只会升起三根桅杆的中帆。一来,战列舰决斗不需要太高的速度,速度快了,命中率低,二来,大部分的水手要去火炮甲板操炮,一门火炮需要九到十五个人,再刨去不参战的军官、匠人、陆战队员,甲板上能操帆的人不多(也不敢太多,实在是太危险了),当然,张开更多的帆就更有可能的遭遇打击,没了船帆就失去动力。
但是李明勋就是违反战列线战术的铁律,要求全帆前进,原因无他,就是进一步把巴达维亚舰队逼入劣势。
大舰队虽然船少,但阵列密集,哈鲁斯想要突破战列线就很困难了,想要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包夹,让前卫转向或者后卫加速,前往大舰队的右舷,火力夹击或者索性接舷,都可以获得优势。
但大舰队加速之后,这一战术也没有了优势。
驶往赤道无风带的双方舰队将会面临风力越来越小的境地,风力弱,速度自然就慢,这对主动进攻的一方本就不友好(进入阵位速度慢,要遭遇多轮炮击),而巴达维亚舰队在平均速度上,也低于大舰队,毕竟这支舰队中有太多的大肚子货船,货船本身速度就慢,帆装更是简易,可以看出,很多东印度大帆船的纵帆都是临时改装的,更可怕的是作为动力来源的横帆。
与战舰上,最少上中下三层横帆,多则四层横帆(顶帆,但一般海军官僚不承认,在术语中没有顶桅,只有旗杆,但因为顶部气流稳定,所以海军多有顶帆使用)横帆帆装不同,商船的横帆帆装都很简易,许多远洋航行的帆船上,只有上下两块横帆,东印度大帆船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商船和军用船就不是一类船。
大部分的远洋商船,在公海大洋上的航行状态是,升起前桅和主桅各一道横帆,留七八个水手和舵手看管,其余人在舱内睡大觉,在顺流且天气好的时候,远洋商船甚至不靠帆只靠‘浪’前进。
这样的工作状态,商船的帆装怎么会好呢?这就造成,以武装商船为主的巴达维亚舰队的速度远不如大舰队,而大舰队现在全速航行(实际并未全速,而是根据木桶原理,以舰队中速度最慢的,也就是自由贸易级最高速为准),巴达维亚舰队速度跟不上,后卫舰队如何转向包夹,而双方几乎是同时转向,大舰队也没有机动,导致巴达维亚舰队的前卫舰队并不比大舰队突出多少,所谓转向包夹,那就是直接撞在大舰队前卫舰的炮口上。
哈鲁斯陷入了两难境地,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了,一时手足无措。
在巴达维亚舰队进退两难的时候,李明勋下令舰队左转向,贴近敌舰,为了避免破坏严密到敌人无从下口的阵型,转向的角度非常小,基本保持了阵型的完整,所以,一直到午时末的时候,已经接触小半天的中荷舰队才发出了第一声炮响。
第一轮纵射由大舰队中的七艘战列舰率先打出,在距离一千二百米之时,七艘战列舰下层火炮甲板上的炮门全部打开,已经装填完毕的海军三十二磅舰炮开始纵射,这是世界海军最强火炮,在第一轮射击的时候就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爪哇海战也正式打响!